2011年2月12日

差一點差很多

台灣國語不太重視輕聲(neutral tone)(其實除了北方之外的華語皆是),通常直接已原聲調讀之,大部分的時候教學上不太有問題,但的確有相當的詞具有辨義效果。

孰知的比方說,

東西(dōngxī , east and west)1 vs 東西(dōngxi, thing)2

老子(lăozǐ, chinese philosopher)1 vs 老子(lăozi, referring "dad"  )2 (同理有管子,孫子等)

地道(dìdào, underground tunnel)1 vs 地道(dìdao authentic)2

觀察大陸口音跟台灣口音的差別,其實除了聲調之外還有韻律之別,相對來說,台灣口音一般把輕聲調發較長而重,而大陸口音則會發得短而輕,因此聽起來有的時候台灣國語的輕聲會變成四聲。

輕聲也是語法化或詞彙化下的產物:
比方說「說法」本為佛教用語,說的是「佛法」,為原調,而今常用的「說法」詞彙化之後變成輕聲。同理有「大意」,本為主要意思,後來也變成「粗心」之意。從詞類的角度,原聲調經常是名詞性,轉為動詞,形容詞和副詞方向時,會變為輕聲調。這也是跟語法化過程不謀而合的。

聲調對於教學和溝通太重要了,有的時候我偷懶或忘了念輕聲,馬上學生就會問我說的是哪個詞。對母語者來說怎麼講都對,但對於二語學習者來說則是差一點就差很多啊!

有個有鄉音的老師要學生默寫一首詩:

《臥春》 
暗梅幽聞花,臥枝傷恨底,
遙聞臥似水,易透達春綠。
岸似綠,岸似透綠,岸似透黛綠。 

學生聽了一頭霧水,於是默寫成這樣:

《我蠢》
俺沒有文化,我智商很低,
要問我是誰,一頭大蠢驢。
俺是驢,俺是頭驢,俺是頭呆驢。 

這個故事送給教語言的老師,不要以為學生理應聽懂我們"不標準"(不合乎課本陳述)的發音,因為差一點真的差很多,等到把他們送去真實的語言環境,再讓他們接受五光十色的人生和殘酷的真實發音吧!

                             (收過的作業中有:王老子,王老帥,王考師,王考帥等,還收過一瓶王老吉)


                                           (也是差一點差很多的例子)

2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