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
語言老師有一個特點: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rephrase:說重點)。但也不能完全不說話,跟學生比賽靜默嗎??
我以前經常思考,怎麼才能教得好,教得妙,教得學生呱呱叫。
去聽了一些課,發現是很難一刀切的,老師看到學生反應熱烈,高興就多話了,變成經驗分享會,但學生有時也聽得津津有味(多良好的input+1阿)
但是有些話的品質就不一定好了,舉凡她家鄰居的車擋到她今早的去路,到一個不怎麼引人入勝的的旅行故事,外加於是,之後,而且,要不然等艱澀連接句聽得學生昏頭轉向。
教書的藝術在於它是流動的,是立即的,不是寫了教條教案就算,也不是A老師告訴B老師怎麼教就成,A老師沒有B老師的C學生。
我教過的諸多學生中,有一位學生教了我怎麼教書。那就是"不要教書","沒有教誨"。
他當然有他的特點,準備齊全,聰慧,舉一反三。所謂的天使學生。
但是最近H老師也教到這樣的學生,在某種情況下,這種優點會帶給老師致命(誇張語)的壓力。
對於這樣的學生,老師要教什麼? 教他們中文(他們都準備了),教他們學習策略(他們的在校
這只是我的經驗之談,也許沒個準的,畢竟人各有學生。
教 過幾個這種學生之後,我發現其實並不是真的需要教什麼,而是回歸到最基本的,是在練習,是在互動,是在交流,用一個我比較好你比較差的語言,於是在交流 中,你的問題和不足就出來了,我更像一個聆聽者,只出現在你需要我的時候。我說的話是關鍵的,引導的,讓你更想說,說更多,然後我更能知道你的缺乏。我就 我比你清楚的那塊給你意見。互動就出來了!!
沒有教誨,不用念茲在茲今天非得讓他學會什麼。我更想知道他還需要加強什麼。
記得有一次,我聽到某個天才學生說了:我今天看了書和吃了頓飯。我好心提醒他,中文這裡不用"和"做連接,我們有副詞的辦法,我以為他是知道的。結果他大為震驚,他說學了三年中文,沒有人告訴他這件事。(這是視華一的問題吧!)
所以再怎麼優秀的學生,不是母語,就很難達到百分百,這是我們之所以從初級到高級都還可以有飯吃的原因。
沒有教誨這件事還可以延伸到無聊的研討會上。
參加許多的研討會,近來有點意興闌珊了。因為大部分時候都在昏睡以及跟朋友傳紙條。
演講者聲嘶力竭地講述自己"驚人""卓著"的發現,下面真的聽得懂的人有多少?
不是我們沒興趣,我們也是看到演講題目多多少少有點想法前來的,但是演講者自毀前程(成語用得不好),要把它搞得像祈福法會。說著自己認為絕對的真理以及辦法,並且一直要給大家教誨,"我的是最好的"
何不跟我們聊聊這個題目有什麼意思?對我們有何幫助?我們在這方面遇過什麼問題?做的時候遇到困難的難點在哪?
人都需要對話,需求被瞭解。討厭喋喋不休的教誨。就像羅蜜歐與茱麗葉,他們要不是有了喋喋不休的家人,怎麼會死得那麼淒美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