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4日

浪子回頭與依存理論

(JULY 25, 2005)

今天課的主題是寓言,YageJiafeng似乎顯得意興闌珊,對於他們這些高級漢語學習者而言,「說中文故事」是極度不符合經濟效益的學習方式。於是我嘎然中止講到一半的《莊子》寓言篇。闔上書,我問XueZhi,「你讀過什麼寓言?」,頗具文學底子的他,一下子就舉出了好幾個,並把依索寓言和中國寓言的情節混雜在一起說,講得暈頭了。


對洋人彈琴行不通,只好繞個彎。這些返鄉傳教士,念茲在茲的不是別的,就是聖經,「那我們來談聖經吧!」我說。我舉了聖經裡最經典的寓言「Prodigal Son」(浪子回頭),這些學生都像是春回大地的花朵,興奮地紅了臉。雅各手舞足蹈地說:「老師妳知道這個故事的意思嗎?」,他們紛紛提出解讀,「那個父親指的是天父,意思是如果你願意悔改,上帝還是會寬恕你」、「勤勞的人可以得到更多的恩賜」、「上帝會給你許多試煉,但是你毋須灰心懷疑」。我聽著他們七嘴八舌地講述,高興極了,這就是了,從小故事裡發現的哲理,並且結合了自己的詮釋。也就是寓言的要義了。


正當我想要結束這個話題時,Minghua問了:「老師,妳對這個故事有什麼看法?」


我搖搖頭,跟這些充滿出世精神的學生說:「我的解讀很粗俗。」
這樣一說,大家更是急欲想知道。我放下了書。靠在桌緣。思索著要怎麼表達才不會太過「刺激」這些良善的學生。


「我一直都覺得這個故事很殘忍」,我說「你們看過Rembrandt畫的『浪子回頭』嗎?」大家紛紛搖頭,「不過我們看過別人畫的」,Xuezhi高興地說。


「那不一樣」,我說:「請你們去看一看他是怎麼畫大兒子的。」
那幅畫中拘謹、懷疑、不悅神態的大兒子總讓我回想起我的慘綠少年,面目似乎是很模糊的,為了支撐好孩子的模型,東湊西補,黏成一個至今也不甚牢固的性格。對我來說,這個寓言沒有宗教意涵,只有人性反射。我想,人往往無法珍惜永遠的存在,唯有相聚離開才值得永恆。但這些話豈能對學生說呢?「好孩子做的一百件好事往往比不上壞孩子做的一件好事,但好孩子做的一件壞事卻常常成了他人生的污點。」像是繞口令般地一口氣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學生似乎有些瞠目結舌了,但是接下來的話更讓他們眼鏡碎片片。「我不認為那個父親一定是具有寬恕精神,也有可能相互依存吧!」,學生們不太了解何謂依存,簡單地向解釋,「慈母與spoiled child的關係,我們總認為是因為母親的慈愛寵壞了小孩,殊不知亦可能是因為有了spoiled child,母親才能彰顯她『慈』,才能得到她的存在感」。換句話說,寬恕的父親也必須依存著浪子的存在才能顯出他的「寬恕。」Jiafeng一頭霧水地問道:「老師妳認為倘若沒有我們這些罪人,就無法顯示出天父的犧牲和偉大嗎?」


我尷尬地笑了:「不,這跟宗教無關,我想談的是人性。」


回辦公室的路上,太陽好大,我一直想著剛剛上課說的話,突然意識到。其實我早該消去身上那股好孩子怨氣,因為在聖經故事裡,得到歡迎宴會的雖然是浪子,但是哥哥的土地卻是如此沃饒。宴會會散,付出的愛卻難移,作哥哥的他不也忽略了自己身旁最平凡卻重要的東西,轉而向無謂的聚散吃醋嗎?我釋懷了,明天的課堂,又多了一個寓言新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