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9日

無碳生活,無可取代的樂活

Live bigger than yourself
  • 暖化危機、無碳革命

即便沒看過高爾的環保紀錄片,不聽每日更新的暖化數據和科學家的憂心言論,大氣層的破洞和北極的融冰尚在天涯,我們都難以從這個咫尺真相中逃離:你是不是也發現夏天颱風來得更勤了,冬天不是冷得下雪就是太暖,盛產香米的泰國開始禁止稻米出口……。一步一步,「人定勝天」的信念在這場生存危機中陷入迷霧。


(高爾,不願面對的真相)


所幸,我們對於這場異象的癥結並非毫無頭緒,二氧化碳是造成暖化的始作俑者,1997年聯合國簽署的京都議定書,目標即是「將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含量穩定在一個適當的水平,進而防止劇烈的氣候改變對人類造成傷害」,使處於發燒狀態的地球慢慢降溫。


一般人想起節能減碳,就會想到夏天揮汗如雨,冬天凍如寒冰的景象,或是哪個官員大車換小車,小車換自行車的新聞。事實上。無碳生活並非一句政令口號。回歸於自然型態的生活方式可以過得細緻有質感,最重要的是,能更有自覺地尊重他人與社會,因為這場暖化危機,是福禍與共的,如同披頭四主唱麥卡尼說:「我們試圖說服別人尊重彼此的生存權,並和平相處,以利地球生態的存續。」







  • 來去如風、健康無碳 (巴黎的單車停車格)

減碳的第一步,一般人都會想到多使用大眾運輸,最好能騎自行車上下班。無怪乎騎自行車成為新的全民運動。不管是傳統修車店,還是一般大賣場,只要是跟單車扯上邊的,都是熱賣長紅,「環保」、「健身」、「方便」,還有比這3項更吸引人的關鍵字嗎?現在各大城市,紛紛設置了專用單車道服務愈益廣大的單車族,例如巴黎已經有通勤用的單車步道371公里,倫敦更已達到500公里之長,台北除了河濱公園單車的環線道外,其餘市區的單車道以及停車配套都尚在規劃中,目前想要以自行車代步的上班族可得留意與車爭道的安全性了。


無碳生活並不是將每件事牛步化,而是希望能用更少的能源達成便利生活。汽車大廠知道自己難從排碳名單中除名,因此紛紛致力於「綠能車」(green vehicle)的研發,兼具省油高環保功效的Hybrid(油電混合車)目前是綠能車中最受矚目的商品。

(油電車的夢幻逸品:LS和GS系列)


在這波減碳風潮中,高耗能的飛機是相當不受青睞的運輸工具,然而我們還是免不了長程的移動距離,那就試試最新型的空中巴士A380吧!。A380是人類有史以來燃油效率最高和環保性能最佳的民航機,而且座位寬敞舒適,需要經常長途飛行的你,終於可以睡個安穩又環保的覺了!


  • 簞食瓢飲、美味無碳

減碳並不只是減「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為無碳生活貢獻點什麼。高油價的年代,過得苦哈哈的不僅是每天開車的上班族,農牧業、運輸業、生產業都有直接衝擊。我們餐桌上的食物,隨著食物哩程的增加,有著能源消耗和破壞環境的問題,一旦食物跨海而來,能源持續消耗,縱使壓低產地成本也無法彌補運輸成本的增加,於是低廉的進口食品將成為歷史名詞。於是我們必須回歸在地(local)農牧業,台語說「著時」的食物最美味,突破食物的遠程運銷模式,吃在當地、當下,不僅食物鮮美,也能促進農業經濟的發展。


(葉媽媽與三顆farmer's market的大南瓜)


另外,昂貴的肥料、農藥等化學產品所產生的後遺症也告訴我們必須轉向自然有機的種植方式。傳統化學農業的作法,其實建立在大量生產、大量行銷的觀念上,透過人為化學的肥料助長或農藥抑制手段,確保農產的產量。但是一旦高油價來臨,肥料買不起、運輸太昂貴,農業就必須以就近銷售為準則,考慮的不再是量大,而是質優,如何生產少量健康的食品,在一定區域內流通銷售。就像現今的Amish社區,自然的種植,合時的成熟,滿足社區所需的食物,然後在不浪費的情形下,享用食物的美味。這樣的生產型態與飲食哲學,也正是慢食主義和樂活主義者追求的境界。

  • 品味人生、細緻無碳


阪本龍一說:「生態(Eco),等於個人自我(Ego)」,在這波減碳熱中,手感經濟因應而生。手感經濟的存在,是對大量工業生產的反動,無法大量生產複製,卻是充滿人性溫度,甚至不是名牌專賣,而是每個人都能擁有的獨特。


(Asus的Eco book)


在這個自我與生態同樣突出的年代,人本與環保至上:綠色旅行(green trip)不再是整團人坐著遊覽車拼命趕赴下一個景點,將會有更多時間留在一地,細細體會當地的特色。當人們以步行或騎車,開始穿梭城市,城市裡的巷道、小店,這些空間就不能再只以只能待上15分鐘的土產店蒙混過關,更為細緻的文化行程安排將成為主流。而有機建築(organic architecture)觀念的推廣,傳統的磚牆與天然造景再度受到矚目。如同食物一般,就地取材的建築美學和工藝設計並不在無碳生活中缺席。


  • 樂活無價、樂活無碳

20世紀初,美國作家豪爾斯(William Dean Howells曾說:「人出生、結婚、生活、死亡,一切顯得如此混亂而急切,彷彿隨時都可能發瘋。」在21世紀初的現在,這段話顯得如此諷刺與貼切,然而環境的變遷讓我們思考人類急切又瘋狂的腳步是否該減緩下來,不只是一個減碳活動而已,整個人類社會因為自然的反撲而產生了巨大又全面文化轉折:從慢活和樂活態度、瑜珈或氣功運動、有機食品到新世紀的哲學觀。我們已察覺到,對於自然資源,人類沒有再生的本領,只有等待慢慢恢復。中國人傳統的天人合一與陰陽五行也告訴我們,沒有人可以獨活(只靠著其他人或者「科技產品」),我們必須和諧地與這個地球共處,才可以達到生命的最大利益,Live bigger than yourself!就是無碳生活的價值所在。



(這篇是前陣子幫國泰世華季刊Nobel Club 2009春季號寫的稿,各位有興趣看全文的話......君悅或涵碧樓大廳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